思码逸张超:从数据到管理,如何利用数据优化研发效能?
4月15日,思码逸高级咨询专家张超在 QECon 质效城市论坛【成都站】分享了主题为《从数据到管理:如何利用数据优化研发效能》的演讲。
-
数据在研效管理中的作用
-
研效数据分析的难点
-
从数据结果到管理洞见
-
利用数据优化研效的总结与思考
以下内容根据张超老师分享内容整理:
当有了一站式的研发管理平台之后,当有了一定的工程能力支撑之后,如何利用研发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数据,持续地为研发效能的提升做贡献?最近 ChatGPT 在各行各业都非常火,我和 ChatGPT 聊了聊研发效能,ChatGPT 也阐述了软件研发度量的价值。
通过与 ChatGPT 的对话,我们可以总结出落地效能度量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
数据驱动决策:如何通过数据看状态、识差距、定目标?
-
改进团队管理:如何改善团队效能,帮助个人解决效能问题?
-
优化交付过程:如何识别产品交付过程中的问题、瓶颈点?
研发效能评价
在第一部分中,我们讨论的是软件研发的评价。评价是改进的基础。在了解现状、清晰地看到现状并对其进行评估后,我们才知道如何进行改进。
多维度分析,避免用部分指标评价复杂整体
以下分析图中,蓝色和黄色的柱子分别是我们的投入和产出;红色的虚线则是我们的投入产出比,相当于我们的月人均代码当量产出;最重要的信息是一条深红色的趋势线,表示出投入产出比呈现上升趋势。
根据深红色的线,我们可以发现我们这个月人均的代码当量产出呈现上升趋势。从这个趋势来看,我们研发团队的状态很不错,我们可以保持目前的步调继续往前走。但是,我们还需要看另一个维度的分析,也就是研发人员的产出分布情况。
我们使用了思码逸企业版帕累托分析视图,发现在团队中20%左右的人员产出了 80%代码。这说明团队存在人力依赖风险,贡献集中在少数人身上。因此,我们现在的研发状态并不健康,我们需要调整我们的资源利用率。
综上所述,软件研发是高度复杂的活动,需要考虑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不能用单一的指标或部分指标来评价。就好比当一个男孩或女孩决定选择伴侣时只看某一个方面,比如对方人好或有钱,往往是不科学的,也容易带来不符合期望的后果。同理,对于研发效能表现的评价也不能只用单一指标。我们需要看多个维度,比如多快好省的四个维度,看不同维度上它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以便综合评估对效能的影响,并确定改进措施。
对照数据标尺,评估现状定义目标
另外一个案例是关于累计代码当量的增长趋势,也就是下图里的递增曲线。这条曲线是代码当量增长的趋势变化。(点击链接查看代码当量信息?https://www.merico.cn/eloc)
单独看这条曲线,我们判断不出效率产能增速是快是慢。这时,我们需要通过对比历史数据、同行数据,建立一个数据标尺,从而发现我们目前效能的状态如何,并指导下一步的管理行动。
区分特性,避免一刀切标准
接下来的这个例子里,我们对某家客户的四个团队进行了效能度量分析。左边的图是一个团队的人均生产率象限图,从中我们发现四个团队的生产率分布非常不同,有很大差距。但如果武断地说第一个团队和最后一个团队的生产率不行,这样的结论也是不准确的。
我们对这些数据进行了标准差显著性检验,发现这个检验也能得到一个结论,即团队之间的数据差异非常明显,不能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因此,我们将第一个团队和第四个团队进行对比,将中间的两个团队进行对比,才能得到有效的管理输入。
基于这些评价思路,我们可以客观评价团队现状,给出有效的管理方向。接下来,我们将这些评价交给我们的一线团队管理者,看看他们如何利用数据来改进团队管理。
研发效能改进
关注趋势变化,识别关键少数
回到前面效率+贡献均衡度交叉分析的例子。拿着两张图表,如何解读并发现改进空间呢?一个有效的方法是从时间维度去看,在趋势里找到关键点,进而下钻分析根因。
数据显示,团队在某些月份出现了不正常现象,例如贡献均衡度和生产率均下降。这表明团队成员普遍处于不饱和的工作状态。我们需要进一步复盘,是否存在业务供给问题、工具支持卡点或资源分配卡点等问题?
在其它几个月份,贡献均衡度较低,但生产率较高。这种现象表明存在少出高产出人员,团队存在人力依赖风险。我们需要考虑调整任务拆分,平衡的分配给其他人员,并分配给其他团队成员,以确保团队成员能够以均衡和健康的状态工作。
这里补充一句:关键点不仅是合理区间以外的异常单点,还包括(但不限于)连续上升/下降的趋势、数据点的上下分层、连续多个点临近均值一侧等,它们意味着研发团队中可能发生了值得注意的变化,可能是出现了风险需要尽快应对,也可能是新实践发挥了作用。研发团队成员共同参与探讨,来挖掘这些重要信息。
度量与业务连接
有些研发管理者希望不仅把效能度量用于评价和改进研发环节,更希望用数据说明研发团队带来的业务价值,或者通过数据给到业务关键反馈,改善价值流交付结果。那么就需要以价值为导向,用连通业务的指标衡量研发效能。回答的问题包括:
价值流显示化,跟踪价值生产力与交付趋势
左侧的图可以看到其中有三种不同的事务类型:缺陷、事故和需求。针对这三种不同的事务类型,可以根据版本趋势来观察交付数量,进而评估研发交付价值的流动速率。
通过数据我们发现团队的事务交付数量呈下降趋势,尤其是需求的交付数量也在下降。这并不是一个良好的状态,我们需要采取一些管理手段来解决。
有些管理者会说,不同需求的颗粒度大小不同,用完成数/交付数来统计不靠谱。那我们可以使用代码当量来校正需求的大小,观察每个需求的当量大小。可以通过箱线图来观察不同类别的需求颗粒度分布情况,以抓住需求颗粒度大小的两端,集中我们的管理精力来分析两端的拆分是否合理。通过这种分析,我们可以逐步改善需求拆分,使拆分更加合理。
与业务目标对齐,通过指标给业务提供及时的价值交付反馈
除了流动速率,以下价值流动指标也值得关注:
-
流动分布:交付的流动项类型比例,用于判断交付与业务诉求是否匹配,需要随时间及业务需要及时调整和管理
-
流动时间:统计前置时间、流动时间和各环节的周期时间,发现交付过程瓶颈,合理管理业务方预期
-
流效率:活跃工作状态占价值流总消耗时间的比例,发现过程中的等待浪费,改善团队协作
-
流动负载:并行流动项数量,并行处理过多的流动项会导致效率降低。流动负载时流动速率、流动时间的先导性指示器
-
千当量线上缺陷率:优先度量终端用户可感知的质量指标,从而识别关键质量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质量内建
-
交付价值与成本:在共识基础上量化交付项的价值,找到那些工时投入多、交付价值低的项目,深入分析合理分配成本
度量是长期过程,持续监控与改进(参考 MARI 方法)
效能度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对流程进行闭环改进,才能实现效能持续提升。
大家可以了解下?MARI?方法(www.openmari.com),度量-分析-复盘-改进-度量,层层递进形成闭环,效能提升才能够往良性方向进一步发展。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我的编程经验分享网邮箱:veading@qq.com进行投诉反馈,一经查实,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