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华为年度 App 榜单里,挖到“宝”了!
目录
1我在华为年度 App 榜单里,挖到“宝”了!
又是年底,到了各大平台和媒体推出「年度榜单」的时候。
不知道有多少小伙伴关注了这些榜单?反正老狐堪称这些榜单的死忠,可以说是遇见了必看。必须得说,年度榜单的价值常常被忽略了。
以电视剧为例,B 站许多 up 主最近推出了“ 2023 十佳电视剧”,多看几期视频,就能明白自己错过了哪些好剧,以及今年电视剧的整体水平。
通过豆瓣年度书籍榜单,读者也能明白今年有哪些好书,热门主题是社科历史还是女性主义,也是拯救书荒的一个好选择。
科技媒体的年度产品榜单、应用市场的年度应用榜单同样如此。
「年度榜单」所展示的是每年的优质内容和行业趋势,是咱们对当年优质内容查漏补缺的机会,也是了解行业发展的一个好窗口。
不仅看个热闹,还能在里面找出门道。
比如,华为应用市场最近发布了年度榜单,时值鸿蒙应用发展的关键节点,这份「华为应用市场 2023 年度榜单」,其中就有不少的门道。
这份榜单,老狐首先关注的是「年度应用」和「年度 HarmonyOS 应用」,犹如电影节的影帝、影后和最佳新人,一个是当下顶梁柱,一个是未来潜力新人。
今年华为应用市场的「年度应用」分别是酷狗音乐、印象笔记和华夏风物,对应三个领域是影音、效率工具和生活服务。
我在华为年度 App 榜单里,挖到“宝”了!??由 ZAKER科技 提供
「年度 HarmonyOS 应用」则给到了创想绘画、动卡空间和 WakeUp 课程表鸿蒙版。
创想绘画是绘画工具,WakeUp 课程表鸿蒙版是学习工具,动卡空间听起来是不是像运动 APP?然而,它是中信银行的信用卡管理 APP ……
我在华为年度 App 榜单里,挖到“宝”了!??由 ZAKER科技 提供
从「年度 HarmonyOS 应用」的类别来看,包含绘画、学习和金融多个领域,可见鸿蒙应用的覆盖领域正逐步扩大。
再来看整个榜单,榜单延续了「年度应用榜」、「年度游戏榜」和「年度智慧生活榜」三大项的设置,一共 9 个子榜单,17 款应用上榜。
年度应用除了「年度应用」和「年度 HarmonyOS 应用」,还有个「年度热门元服务」。
我在华为年度 App 榜单里,挖到“宝”了!??由 ZAKER科技 提供
可能很多小伙伴不明白这个元服务是啥,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是鸿蒙系统上的小程序。现在这上面已经有不少平台提供服务,点个外卖、打个滴滴都不成问题。
今年三个获奖元服务,轻木鱼是解压工具、日出日落时间是生活服务、天眼查则是商务服务。
「年度游戏榜」上榜游戏则分别是是《三国志 · 战棋版》、《星球:重启》、《元梦之星》。
我在华为年度 App 榜单里,挖到“宝”了!??由 ZAKER科技 提供
「年度智慧生活榜」聚焦于鸿蒙生态的全场景平台,穿戴平台上榜的柠檬喝水是一款健康应用,平板应用云记是效率工具,PC、智慧屏和车载应用分别是爱奇艺、全民象棋和哔哩哔哩。
我在华为年度 App 榜单里,挖到“宝”了!??由 ZAKER科技 提供
从榜单分布来看,华为应用市场这份年度榜单,主打的就是全面多元,包含各个平台,囊括了影音娱乐、效率工具、生活服务、游戏等多个类型的应用。
不过,如果将 2023 年的榜单与 2022 年榜单对比,就会发现今年榜单数量大大减少。与去年的榜单相比,2023 年榜单精简了应用数量,从 32 款缩减至 17 款,智慧生活榜每个平台从三个应用减少到一个。
我在华为年度 App 榜单里,挖到“宝”了!??由 ZAKER科技 提供
选择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取消了“热门”这一选项,而是以编辑作为主体来选择年度应用。
年度热门应用和热门游戏的取消,意味着榜单不再以流量、热度为导向,而是力求出现多元、优质的产品,优质冷门 APP 有了更多曝光机会。
就拿“华夏风物”这款 APP 来说,老狐作为 APP 装机量破百的冲浪老手,在此之前,完全没听过这款 APP。
我在华为年度 App 榜单里,挖到“宝”了!??由 ZAKER科技 提供
这是一个百科式内容 APP,搜集了超过 30 万种中国各地的特色风物,内容从风景到美食,从地方特产到生活方式。
以狐妹爱喝的咖啡为例,华夏风物上的“中国咖啡”词条,有一篇文章深度介绍中国种植咖啡的历史,还有相关板块特别介绍中国各省的咖啡特点、中国著名咖啡庄园以及中国品牌。
我在华为年度 App 榜单里,挖到“宝”了!??由 ZAKER科技 提供
看完这些,老狐也可以在狐妹面前卖弄关于中国咖啡的知识了。
如果要旅游,例如想去平遥,也能在华夏风物上找到关于平遥的介绍,还有当地特产、美景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
APP 上面的知识,足够咱们旅游时在同行人中成为半个导游。
我在华为年度 App 榜单里,挖到“宝”了!??由 ZAKER科技 提供
此外,还有一个社区板块,其中有不少年轻人感兴趣的话题以及精美的图文笔记,在这里面,可以找到旅行的目的地以及拍照打卡点。
我在华为年度 App 榜单里,挖到“宝”了!??由 ZAKER科技 提供
从内容来看,华夏风物试图成为中国的百科 APP,涉及到国内风物的方方面面,反过来,也在把地方风俗特色等内容推向全国。
就比如华夏风物今年跟甘肃定西岷县人民政府达成合作,合力推进当地的风物产品开发、产业赋能,推动乡村振兴。这波运作,值得推荐!
我在华为年度 App 榜单里,挖到“宝”了!??由 ZAKER科技 提供
这样一款兼具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宝藏 APP,如果没有年度榜单推荐,普通用户可能永远不会发现它。
再来看酷狗音乐,今年他们搞了个“因 AI 而声”的活动,出了一张特殊专辑,这张专辑里的童声来自听障儿童。
我在华为年度 App 榜单里,挖到“宝”了!??由 ZAKER科技 提供
大家知道听障儿童因为从小听不见声音,影响语言学习,有些日常交流都困难,更别说唱歌。
而酷狗音乐通过凌音引擎的声音复刻 AI 技术,采取这些孩子们少量的朗读声音样本,复刻他们的声音,并与酷狗旗下歌手合作,制作了一张专辑,里面包含了六首歌曲(推荐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听一下)。
我在华为年度 App 榜单里,挖到“宝”了!??由 ZAKER科技 提供
当孩子们戴上助听器或人工耳蜗,不仅听见自己声音唱出一首歌,还出了专辑,这是多么酷的一件事!
这样的一张专辑对于听障孩子们,对于孩子的家长,甚至整个社会都有特殊的意义。用 AI 参与公益,酷狗以音乐之名,实现了 AI 技术的社会价值。
不只是这一场活动,酷狗今年还搞了春节公益,毕业公益,心理健康公益……酷狗的社会价值实属拉满了。
我在华为年度 App 榜单里,挖到“宝”了!??由 ZAKER科技 提供
当然了,酷狗用 AI 搞科技创新,这也是它能上榜的一个原因。
去年,酷狗用杨超越声音生成了“超越 AI ”,今年又打造了 AI 说唱歌手柒月,号称 10 秒唱 85 个字,这语速,比老狐当年模仿过的埃米纳姆还快。
酷狗今年还推出了蝰蛇全景声,通过 AI 还原 5.1 环绕声,比如邓丽君的歌,也能听全景环绕混音的版本。
在座小伙伴的父母,可能会喜欢这个版本。
我在华为年度 App 榜单里,挖到“宝”了!??由 ZAKER科技 提供
印象笔记应该有不少小伙伴听过吧,简单来说,就是记笔记的信息管理工具。他们今年自研了大语言模型“大象 GPT ”,跨领域自研大模型并广泛应用。
这类效率工具用起来高效,但门槛高,老狐以前读过各种效率工具的使用技巧分享,读完仍是一头雾水,印象笔记却利用大语言模型,解决了这个痛点。
在印象笔记上,用户可以使用 AI 帮我写、智能文件分析、一键思维导图等 AIGC 服务,在 AI 加持下,个人的信息管理更加高效智能。
我在华为年度 App 榜单里,挖到“宝”了!??由 ZAKER科技 提供
一款笔记效率工具不仅能与大语言模型挂钩,并且还能进一步提升用户的工作效率,这波跨界是老狐没想到的,只能说,科技创新有无限的可能性。
这样看来,华为应用市场的年度应用,光有热度没用,还得有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或者说在科技方向有创新和突破。
多元化的选择方式带来了这样优质的榜单,看得出华为坚持把好的内容好的产品展现给大众不只是说说而已
华为的榜单,回归编辑选择,回归专业,以立意和质量为先,在榜单的应用选择上,更多体现了人文价值,社会价值和科技创新,这是华为应用市场 2023 年价值取向,也许也是接下来的发展方向。
当下,越来越多头部移动互联网应用入局鸿蒙生态,开发鸿蒙原生应用,包括支付宝、美团、钉钉、高德地图……据报道,已有 400 多家企业启动了鸿蒙原生应用的开发。
如今鸿蒙生态千帆起,全新的征途已然开启,而作为华为官方应用分发平台的应用市场,正是可以窥见鸿蒙生态发展趋势的窗口,我们有理由相信,华为应用市场的 2024 年度榜单,将会书写令人期待的新篇章。
参考资料:
华为应用市场、华夏风物、酷狗音乐、印象笔记
2微服务全做错了!谷歌提出新方法,成本直接降9倍!
长期以来,不管大厂还是小厂,微服务都被认为是云原生服务应用程序架构的事实标准,然而2023,不止那位37signals的DHH决心下云,放弃微服务,就连亚马逊和谷歌等这些云巨头,正在带头开始革了微服务的命。
“在编写分布式应用程序时,传统观点认为将应用程序拆分为可以独立推出的独立服务。这种方法的初衷是好的,但像这样基于微服务的体系结构往往会适得其反,带来的挑战抵消了体系结构试图实现的好处。”
今年6月,一群谷歌员工(由谷歌软件工程师Michael Whittaker领导)发表了一篇名为“Towards Modern Development of Cloud Applications”的论文,开篇就对当下的微服务架构开怼。
文章认为,从架构上讲,微服务本身设置就有问题,它是一个没有边界的结构:“从根本上说,这是因为微服务将逻辑边界(如何编写代码)与物理边界(如何部署代码)混为一谈。”
因此,谷歌的工程师们提出了一种堪称“微服务2.0”的方法。将应用程序构建为逻辑整体,但将其交给自动化运行时,后者可以根据应用程序所需的内容和可用的内容来决定在哪里运行工作负载。
基于新提出的结构,他们能够将系统的延迟降低15倍,成本降低9倍。
“从有组织的模块化代码开始,我们就可以将部署架构作为实现细节,”Google开发人员倡导者Kelsey Hightower在10月份对这项工作表示了下一步计划。
这群谷歌开发者们发现了将应用程序拆分为独立部署的服务方法缺点太明显,并给出了非常有创新性的3条原则:
(1)鼓励开发人员编写分为逻辑组件的单片应用程序(2)将物理分布和执行模块化单片的挑战推迟到运行时(3)原子部署应用程序。
这三个指导原则带来了许多好处,并会为未来的开发创新打开大门。
无独有偶,同样是在6月,亚马逊流媒体平台 Prime Video发布的一则案例研究似乎改变了风向:“我们放弃了无服务器、微服务架构,改用单体架构取而代之,此举为客户节省90%的运营成本,还简化了系统复杂度”。
单体应用对微服务的“反戈一击”,还是亚马逊团队提出来的,再次让这个话题迅速引爆技术圈。
整个案例看下来,微服务跟降本增效似乎也扯不到一起去。问题出在哪里?
Prime Video 团队需要一个监控视频流质量问题的工具,由于视频数量太大,就要求该工具有很强的可扩展性。
最初这项工作是由一组分布式组件完成的,这些组件由AWS Step Functions(一种无服务器编排服务,AWS Lambda无服务器服务)编排,分分钟就能搭出一个有模有样的监控系统。但谁能想到,Step Function 伸缩问题竟然成为最大的绊脚石。
具体来看,一是对于视频流的每一秒,需要很多并发的 AWS Step Function,所以很快就达到了账户限制;二是 AWS Step Function 是按照状态转换向用户收费的,太贵了实在用不起。
无奈之下,Prime Video开始考虑用单体的解决方案以降低成本和增加应用的扩展能力,在经历了反复试验后,团队最终决定重建Prime Video的整个基础设施。
亚马逊在博客文章总结道:“微服务和无服务器组件是可以大规模工作的工具,但是否在整体上使用它们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将服务迁移成单体让我们的基础设施成本降低了 90%以上,还提升了我们的伸缩能力。”
这就说明,至少在视频监控领域,单体架构比微服务、无服务器主导的方法产生了更高的性能、更能降本增效。
始终鼓吹下云和反对微服务化的DHH( Ruby on Rails创始人,David Heinemeier Hansson)一针见血地指出:连亚马逊自个都觉得微服务或无服务器“扯淡”了。
最近几年,无数的中小团队在权衡利弊后选择放弃微服务。
Uber 就是其中一家,此前 Uber 通过构建微服务来完成很小的需求或功能,甚至出现很多由一个人构建维护的微服务。这些微服务的存在给Uber带来了更多的挑战,比如监控、测试、持续集成 / 持续交付(CI/CD)、服务级别协议(SLA)等。
踩了微服务的“坑”之后,Uber 团队对新服务进行了更加深思熟虑的规划:不再只是完成一件事,而是使其服务于一项业务功能,由 5-10 个工程师负责维护,还总结出了血泪教训:要在正确的时间选择正确的解决方案来构建产品。
办公管理软件公司 Managed by Q 的应用程序是一个部署在 ECS 上的 Django 单体。为了赶上现代化开发实践的步伐,他们转向微服务架构。但他们很快发现,每多一个新服务,就会增加一些基础设施,而且开发一个跨多个服务的功能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结果,在转向微服务两年之后,他们开始合并微服务。一些微服务被合到了单体中,其他的则合并成较大的服务。他们也在实践中得出经验: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微服务就是正确的选择。
本来想把微服务当银弹,结果工程开销太大,得不偿失。以上提到的企业最大的问题是在只有20位工程师的环境中实现了几十个微服务,有种杀鸡焉用牛刀的错位感。
随着越来越多“逃离微服务”的案例发生,人们对于2005年就提出的“微服务”再度审视,甚至批评。
比如开头提到的谷歌工程师们,就在他们的论文中列出了目前微服务方法的缺陷,包括:
性能:通过网络将数据序列化并发送到远程服务会损害性能,如果应用程序变得足够复杂,甚至可能导致瓶颈。
理解追踪:众所周知,在分布式系统中,考虑到微服务之间的许多交互,很难追踪Bug。
管理问题:应用程序的不同部分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表进行更新,这被认为是一个优势。但这导致开发人员不得不管理大量的二进制文件,每个二进制文件都有自己的发布时间表。祝您好运,使用本地运行的服务运行端到端测试。
API变得脆弱:微服务互操作性的关键是,一旦建立了微服务,API就不能改变,让它们破坏任何其他依赖API的微服务。因此,API只能用更多的API进行扩展,从而产生膨胀。
看起来跟之前提到的“过度设计”的概念不谋而合。
事实上有些团队在将集中式单体应用拆分为微服务时,首先进行的往往不是建立领域模型,而只是按照业务功能将原来单体应用的一个软件包拆分成多个所谓的“微服务”软件包,而这些“微服务”内的代码高度耦合,逻辑边界不清晰,本质上还是单体架构模式,所以只是实现了“表面繁荣”,并没有实现想要的结果。
正如Sam Newman在《构建微服务》一书中提到的那样,架构需要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否则就可能过度设计。
业内有这样一种依旧支持微服务架构的观点:微服务需要与之匹配的规模。“如果你知道最终会以一定的规模来做这件事,在开始时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来构建它。但问题就在于,你知道如何做这件事情吗?你知道你将以多大的规模来运营它吗?”
事实上在许多应用程序中,尤其是内部应用程序,开发成本往往会超过了运行时成本。
谷歌的论文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编程模式和部署模式的分开,可以让开发人员更加轻松,同时让运行时基础设施的“赌注”找到运行这些应用程序的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
正如谷歌研究人员所写道的:“通过将所有执行责任委托给运行时,我们的解决方案能够提供与微服务相同的好处,但性能更高,成本更低。”
今年进行了许多基础架构的重新思考,微服务并不是唯一被质疑的泡沫。例如,云计算也受到了审查。
6月,同时运行Basecamp和Hey电子邮件应用程序的37signals公司采购了一批戴尔服务器,并离开了云计算,打破了几十年来大家抛弃老旧拥抱新故事的传统。
David Heinemeier Hansson在一篇博客文章中解释道:“这是云营销的常用话术:它会变得容易得多,几乎不需要任何人来操作。”“(但事实是)我从来没有见过。37signals没有,来自大型互联网公司的人也没有见过。云有一些优势,但它通常不会减少运维人员。”
当然,DHH是一名赛车手,有可能更喜欢裸机。但也有不少拥趸愿意支持这一赌注。今年晚些时候,Oxide Computers推出了他们的新系统,希望能为其他人提供类似的服务:运行云计算工作负载,但在自己的数据中心更具成本效益。
此外,在云账单即将到期的情况下,这种情绪似乎更加强烈。2023年,随着越来越多的组织转向KubeCost等公司来控制其云支出,FinOps成为一件引人注目的事。一位DataDog的客户收到6500万美元的云监控账单的消息,也再次让业界无数人惊到了。
也许对于一个创造数十亿收入的机构来说,6500万美元的可观测性账单可能是值得的。但是对于架构师而言,面对过去十年中做出的工程决策带来的技术债,也许是时候做出一些调整的决定。
当然,微服务也不例外。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我的编程经验分享网邮箱:veading@qq.com进行投诉反馈,一经查实,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