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shMap底层原理
HashMap
- 底层数据结构,1.7和1.8有何不同?
1.7 数组 + 链表
1.8 数组 +(链表|红黑树)
- 为何要用红黑树,为何一上来不树化,树化阈值为何是8,何时会树化,何时会退化为链表?
1)红黑树用来避免DoS攻击,防止链表超长时性能下降,树化应当是偶然情况。
? ① hash表的查找,更新的时间复杂度是O(1),而红黑树的查找,更新的时间复杂度是O(log2n),TreeNode占用空间也比普通Node的大,如非必要,尽量还是使用链表。
? ② hash值如果足够随机,则在hash表内按泊松分布,在负载因子0.75的情况下,长度超过8的链表出现的概率是0.00000006,选择8就是为了让树化的几率足够小。
2)树化两个条件:链表长度超过树化阈值8;数组容量>=64。
3)退化情况1:再扩容时如果拆分树时,树元素个数<=6则会退化成链表。
4)退化情况2:remove树节点时,若root、root.left、root.right、root.left.left有一个为null,也会退化为链表。
- 索引如何计算?hashCode都有了为何还要提供hash()方法?数组容量为何是2的n次幂?
① 计算对象的hashCode(),再进行调用HashMap的hash()方法进行二次哈希,最后 &(capacity-1)得到索引。
② 二次hash()是为了综合高位数据,让哈希分布更均匀。
③ 计算索引时,如果是2的n次幂可以使用位与运算代替取模,效率更高;扩容时 hash & oldCap == 0 的元素留在原来的位置,否则 新位置 = 旧位置 + oldCap。
④ 但①②③都是为了配合容量为2的n次幂时的手段,例如Hashtable的容量就不是2的n次幂,并不能说哪种设计更优,应该是设计者综合了各种因素,最终选择了使用2的n次幂作为容量。
- 介绍一下 put 方法流程,1.7与1.8有何不同?
1)HashMap 是懒惰创建数组的,首次使用才创建数组;
2)计算索引(桶下标);
3)如果桶下标还没人占用,创建Node占位返回;
4)如果桶下标已经有人占用
? ① 已经是TreeNode走红黑树的添加或更新逻辑
? ② 是普通Node,走链表的添加或更新逻辑,如果链表长度超过树化阈值,走树化逻辑
5)返回前检查容量是否超过阈值,一旦超过进行扩容;
6)不同
? ① 链表插入节点时,1.7是头插法,1.8是尾插法
? ② 1.7是大于等于阈值且没有空位时才扩容,而1.8是大于阈值就扩容
? ③ 1.8在扩容计算Node索引时,会优化(扩容时 hash & oldCap == 0 的元素留在原来的位置,否则 新位置 = 旧位置 + oldCap)
- 加载因子为何默认是0.75f?
1)在空间占用与查询时间之间取得较好的权衡。
2)大于这个值,空间节省了,但链表就会比较长,影响性能。
3)小于这个值,冲突减少了,但扩容就会更频繁,空间占用多。
- 多线程下会有啥问题?
1)扩容死链(1.7)
2)数据错乱(1.7, 1.8)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我的编程经验分享网邮箱:veading@qq.com进行投诉反馈,一经查实,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