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自动化测试的分层实践

2024-01-01 21:32:16

技术群里,有同学聊起了各自在实践自动化测试时遇到的各种问题,最典型的就是落地难度和投入产出比。毕竟在当前这个时间节点,单纯的技术实践如果不能带来实际可见的业务价值,确实很影响个人绩效和团队产出。

这篇文章,结合自己的经验,聊聊关于自动化测试的分层和落地实践场景以及前置条件。

自动化测试的分层模型

自动化测试的分层模型,测试同学都应该很熟悉了,按照分层测试理念,自动化测试的投入产出应该是一个金字塔模型。越是向下,投入/产出比就越高,但开展的难易程度/成本和技术要求就越高。如下图:

图片

从控制质量的角度来说,单元测试自动化是最应该投入资源去提升覆盖率的。因为代码的质量风险越早发现,修复的成本越低,对最终交付质量的影响也越小。

从性价比的角度来说,接口自动化测试最应该在实际的工作实践中去推动落地。按照现在流行的前后端分离架构理念来说,接口是交互和逻辑的处理层,只要对数据的处理逻辑没问题,纯技术层面,测试效率就能得到明显的提升。

从产品和用户体验的角度来说,UI层的自动化测试也是必不可少的。必经用户的使用体验会很直接影响用户的转化留存和商业价值变现(当然这个观点对于To C业务更为适用)。

回到质量保障的初衷,影响质量的因素有成本、范围和时间。在技术落地实践过程中,技术实践固然重要,但成本和产出依然是需要抉择和平衡的。因此,根据业务场景选择合适的自动化测试方式,就很重要。

自动化测试分层的落地前置条件

先聊聊不同的自动化测试各自的特点,再来列举它们的适用场景和前置条件。

UI自动化

UI自动化落地最大的挑战是需求和UI设计的频繁变化会导致大量的变更,如果需求和UI设计频繁变化,那测试框架、脚本甚至相关的测试数据都需要频繁的变更,环境和测试的维护成本大概率会高居不下,因此持续稳定的系统是UI自动化测试落地很需要的一个属性。UI自动化落地较为适用的场景有:

稳定的系统版本迭代;

线上业务主流程巡检;

接口自动化

相比于UI自动化,接口自动化要解决的问题是验证数据的交互和逻辑的正确性,此时要考验的则是系统设计和研发编码规范。因此接口自动化落地的前提或者说适用的场景有:

较为清晰的系统架构设计(单体架构或交互与逻辑分不清的系统,梳理逻辑就需要花费很多精力);

有一定的研发规范且执行的比较好(如果接口命名和变更无法及时同步,同样需要投入很多精力去检查);

环境的稳定性和相关的基础技术设施建设是前提条件;

单元自动化

单元测试要检查的对象一般是代码中的类、方法甚至某一个函数,一个系统或者服务本身就是由很多这种细小单元构成。因此要落地单元自动化测试,有几个前置条件:

对业务需求很熟悉(如果不熟悉业务和需求细节,单元测试就无从谈起);

具备一定的技术底子(主要指编码能力,或者最起码的代码走读能力以及对技术方案的了解);

迭代内有一定的时间来设计单元测试case(单元测试相对来说是更底层更细致的活儿,需要在每次变更迭代中一边实现业务代码一边实现测试代码);

团队规模和上级支持是很重要的隐藏条件(如果是小团队且迭代较快,资源的投入势必会少很多,且如果没有上级支持,单元测试的落地大概率没有足够的时间证明其价值);

在当前的工作场景中,自动化测试只是质量保障的一个技术手段。是否分层,哪种测试手段投入多少资源,更多的是取决于面临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对质量的影响程度大小,然后才是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测试手段去解决问题。成本、范围、时间依然是影响我们做技术选型和落地的最大影响因素。

最后感谢每一个认真阅读我文章的人,礼尚往来总是要有的,虽然不是什么很值钱的东西,如果你用得到的话可以直接拿走:

这些资料,对于【软件测试】的朋友来说应该是最全面最完整的备战仓库,这个仓库也陪伴上万个测试工程师们走过最艰难的路程,希望也能帮助到你!

文章来源:https://blog.csdn.net/weixin_71807218/article/details/135297577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