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的统计数据count
1、count原理
count()方法的目的是计算当前sql语句查询得到的非NULL的行数。
count方法的大原则是server层会从innodb存储引擎里读来一行行数据,并且只累计非null的值。但这个过程,根据count()方法括号内的传参,有略有不同。
2、count使用对比
2.1、count(*)
select count(*) from table
myisam存储引擎: myisam引擎的数据表里有个记录当前表里有几行数据的字段,直接读这个字段返回就好了,因此速度快得飞起。
innodb引擎的数据表,则会选择体积最小的索引树,然后通过遍历叶子节点的个数挨个加起来,这样也能得到全表数据。
为什么innodb不能像myisam那样实现count()方法?
innodb引擎通过MVCC实现了可重复隔离级别,事务开启后,多次执行同样的select快照读,要能读到同样的数据。
因此由于事务隔离级别的存在,不同的事务在同一时间下,看到的表内数据行数是不一致的,因此innodb,没办法,也没必要像myisam那样单纯的加个count字段信息在数据表上。
server层拿到innodb返回的行数据,不对里面的行数据做任何解析和判断,默认取出的值肯定都不是null,直接行数+1。
2.2、count(1)
server层拿到innodb返回的行数据,每行放个1进去,默认不可能为null,直接行数+1.
2.3、count(某个列字段)
由于指明了要count某个字段,innodb在取数据的时候,会把这个字段解析出来返回给server层,所以会比count(1)和count(*)多了个解析字段出来的流程。
如果这个列字段是主键id,主键是不可能为null的,所以server层也不用判断是否为null,innodb每返回一行,行数结果就+1.
如果这个列是普通索引字段,innodb一般会走普通索引,每返回一行数据,server层就会判断这个字段是否为null,不是null的情况下+1。当然如果建表sql里字段定义为not null的话,那就不用做这一步判断直接+1。
如果这个列没有加过索引,那innodb可能会全表扫描,返回的每一行数据,server层都会判断这个字段是否为null,不是null的情况下+1。同上面的情况一样,字段加了not null也就省下这一步判断了。
理解了原理后我们大概可以知道他们的性能排序是
count(*) ≈ count(1) > count(主键id) > count(普通索引列) > count(未加索引列)
总结
mysql用count方法查全表数据,在不同的存储引擎里实现不同,myisam有专门字段记录全表的行数,直接读这个字段就好了。而innodb则需要一行行去算。
性能方面 count() ≈ count(1) > count(主键id) > count(普通索引列) > count(未加索引列),但哪怕是性能最好的count(),由于实现上就需要一行行去算,所以数据量大的时候就是不给力。
如果确实需要获取行数,且**可以接受不那么精确的行数(只需要判断大概的量级)**的话,那可以用explain里的rows,这可以满足大部分的监控场景,实现简单。
如果要求行数准确,可以建个新表,里面专门放表行数的信息。
如果对实时性要求比较高的话,可以将更新行数的sql放入到对应事务里,这样既能满足事务隔离性,还能快速读取到行数信息。
如果对实时性要求不高,接受一小时或者一天的更新频率,那既可以自己写脚本遍历全表后更新行数信息。也可以将通过监听binlog将数据导入hive,需要数据时直接通过hive计算得出。
参考: https://zhuanlan.zhihu.com/p/571787293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我的编程经验分享网邮箱:veading@qq.com进行投诉反馈,一经查实,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