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实务 | 校对

2024-01-02 21:40:28


校对

校对工作

校对工作是文字性、知识性的创造性劳动,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

编辑工作和校对工作都要用到校对符号。

校对工作是与编辑工作同时出现的。在古代相当长的时期里,编辑与校对工作是合一的,编书人同时又是校书人。

校对与编辑两者相互合作,相互配合。在书刊生产过程中,校对与编辑的目标完全一致,即消灭差错,提高编校质量

校异同与校是非

校异同

  • 通过校异同订正排版过程中产生的差错,可以保证编辑的工作成果不受损害。
  • 功用在于显真保值

校是非又称“活校”,相对于校异同来说,是一种层次更高、难度更大的校对功能。

  • 校是非要求校对者不仅要有很强的责任心,而且要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广博的知识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原稿中可能遗留的差错。
  • 校是非是指校对者凭借自身储备的知识或其他权威资料来判断原稿内容是否正确,确认其“是”就通过,确认其“非”就提出疑问,交给编辑核实后处理。
  • 通过校是非发现原稿中可能存在的疏漏,以校对质疑的方式向编辑提出问题,则能够帮助编辑把好稿件的质量关。
  • 功用在于纠错增值,协助编辑纠正原稿中的错误,从而使原稿的价值得到提升,在初校时就应该校是非。
  • “校是非”没有对工作经历做出具体的时间规定。
  • 校对应该尊重原著,不允许存在创作等篡改原著的行为。

??校是非和校异同具有互补性。

校样的方式和种类

排版、校对和改版进程中不同环节打印出来的校样,可分为

毛校样

  • 是排版单位在向出版单位正式提交校样之前,将已经排好的版面打印出来进行毛校的样张。

初校样

  • 又称“一校样”,是排版单位向出版单位第一次正式提交的校样,这个过程称为“提校”。

二校样

  • 是排版单位根据初校样上的校改标注进行修改后,再次打印出来提交出版单位的校样。

三校样

  • 是排版单位根据二校样上的校改标注进行修改后,再次打印出来提交出版单位的校样。

付印样

  • 是已经完成全部校对工作而交给排版单位进行最后一次改版的校样。

付印清样

校对人员

校对人员无权修改原稿

  • 校对人员对于校样中虽与原稿相符,但很可能是原稿本身有错的地方,应该根据校是非的要求向编辑质疑。
  • 质疑时,校对人员应在校样上使用铅笔将有疑问处圈起并画引线引至版心外空白处,然后用铅笔直接写明修改建议后打一问号,或写明具体看法,交由编辑处理。
  • 初级校对人员 包括三级校对二级校对
    • 三级校对可以在 一级校对 的指导下,承担一般书稿的初校、二校工作;
    • 二级校对可以在 一级校对 的指导下,承担一般或复杂书稿的校对工作。

校对的方法

现代著名学者陈垣在其所著《校勘学释例》一书中,将校对的基本方法分成四种类型,即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这种分类,得到我国校勘界与校对界的普遍认同。

对校法

  • 对校法是比照原稿核对校样,使校样上的文字、符号、图表、公式等内容与原稿完全相符,版式符合设计要求的一种校对方法,主要用于校异同,要求从校样与原稿(有时还有前次校样)的对照中分辨出它们的异同,消灭排版差错。
  • 折校
    • 作为对校法的一种也主要用于校异同。
    • 折校一般是把原稿放在桌子上,再将一页校样夹在两手的手指间压在原稿上面,并把校样上的字句对准原稿相应位置的字句,逐字比对。
    • 与原稿改动多少无关
    • 缺点:
      • 因为是一目两行地校对,形似字的错误容易被忽略;
      • 由于以核对文字为主,容易忽略对内容的理解,不利于校是非
      • 有时着重号、专名号容易被折缝或手指遮盖,导致漏校。
  • 点校
    • 对校法的具体操作方法之一
    • 点校是将原稿放在校样上方或左方,先看原稿,后看校样,逐字逐句进行校对。
    • 点校一般适用于改动较大的原稿或者原稿文字排列方向与校样横竖不一的情况。
    • 缺点:
      • 使用点校法时,校对人员阅读原稿和校样的视野比较宽,便于看清原稿上的各种修改和标注;
      • 但校对人员工作时头部要左右或上下摆动,两手也受到约束,容易疲劳,因此点校法并不适用于改动量较大的情况

读校

本校法

  • 本校法是通过本稿件上下文的互证和比较来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以订正差错的一种校对方法。
  • 本校法的特点是依据稿件内在的联系,将目录与正文、上下文内容、文字与图片、文字与表格、正文与注释相校,对名词术语和概念等进行前后互校。
  • 现代校对的通读检查采用的便是本校法。校对人员在脱离原稿的情况下,集中注意力辨别校样上的文字,理解文句的含义,通过比较、前后互证来发现差错。

某书校样多次出现古职官名“提点刑狱”,但前后写法有“提点刑狱”“指点刑狱”“提典刑狱”,校对对此提出疑问,这是采用了( 本校法 )。

他校法

  • 他校法是在对校样内容存在疑问时,利用内容相关的其他权威文献(包括工具书和各类标准、规范)来判断正误的一种校对方法。
  • 利用《现代汉语词典》《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作者编辑常用标准及规范》等工具书来校正用字用词错误,就是运用他校法的具体做法之一。
  • 他校法的功能在于释疑,通常用于解决引文、数据、事实、日期、习语、术语、公式之类的问题。在校对古籍类、科技类书刊时采用较多。

利用《辞海》等工具书判断校样中的用字用词正误,运用的校对方法是( 他校法 )。

校对人员在通读校样时读到“元和元年(806年)白居易由校书郎出任周至县县尉”,后又读到“元和十年(851年),白居易又被贬为江州司马”,发现这两个年份之间有明显矛盾,通过翻阅有关工具书后提出:“‘元和十年(851年)’应为‘元和十年(815年)’。”该校对员所使用的校对方法为( 他校法 )。

理校法

理校法是通过推理分析作出是非判断的一种校对方法。

校对的工序

校对由初校、二校、三校、通读、誊样、核红、文字技术整理和对片等基本操作工序组成,其中某些工序需依次进行,某些工序可穿插进行。

  • 需要严格依次进行的校对操作基本工序是初校、二校、三校、通读和对片
  • 在校对工作过程中可以穿插进行的校对操作基本工序,有核红、誊样和文字技术整理

三校所校对的校样一般是由初校样改版后新输出的二校样,校对人员根据初校样进行核红,然后依据原稿对二校样进行校对。B项,计算机校对是人机结合校对模式的一道工序。

只有在完成“三校一读”之后才进行的校对工序是( 对片 )。

毛校

  • 毛校是保证排版质量的必要环节,由排版单位自行安排,主要检查排版的基本情况,防止存在基本格式错误、图表与文字不匹配、大批内容遗漏或重复等现象,尤其对排版过程中容易出错的公式、图表等局部较复杂的版面要重点校对。

初校

  • 初校又称“一校”,是对排版单位初次送出版单位的校样进行第一次校对。校对者必须依据原稿核对校样。
  • 初校的主要任务是校异同,达到本工序规定的质量标准,同时兼顾校是非

二校

  • 是排版单位根据初校样上的校改标注进行修改后,再次打印出来提交出版单位的校样。

三校

  • 是排版单位根据二校样上的校改标注进行修改后,再次打印出来提交出版单位的校样。

通读

  • 是指脱离原稿审读校样。
  • 通读的主要任务是校是非,兼顾校异同。
  • 通读者面对的一般是已经三校过的二校样;有时二校样改动很多,要先改版,通读者面对的就是新输出的三校样。
  • 出版单位每出一种书,都要指定一名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职校对人员为责任校对,负责校样的文字技术整理工作,监督检查各校次的质量,并负责付印样的通读工作。而具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校对人员有一级校对和高级校对。

核红

  • 又称“核对”,是指检查、核对前次(或前几次)校样上色笔批改之处在后次校样上是否已经改正,并校正其漏改或错改之处的工作。
  • 校次间核红时,在常用的初校、二校连续进行的校对操作模式中,改版后再三校和通读,所以通常由三校人员对照原稿校对之前核红。

誊样

  • 又称“过红”或“并样”,一般由责任编辑承担,责任校对复核检查。

    根据规定,担任责任编辑责任校对必须具备中级及以上的出版专业职业资格。

  • 为了让作者和编辑进一步把关,除校对人员使用的一份校样外,一般还有相同的一份或两份校样交编辑、作者审读。

初级校对人员不能承担( 誊样 )工序的工作。

文字技术整理

  • 文字技术整理简称“技术整理”或“整理”,是指从体例格式方面检查和整理书刊全部校样的工作。
  • 文字技术整理工作由责任校对承担。

对片

对片是指将排版单位输出的胶片与付印清样核对。该工作可由校对承担,也可由出版部门的技术编辑承担,它是经三校和通读以后的一道校对工序,并不是各级校对人员都要做的工作。

校对的制度

文章来源:https://blog.csdn.net/qq_44250700/article/details/135343349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