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PyTorch——Tensor和Numpy
2.1Tensor和Numpy
Tensor和Numpy数组之间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彼此之间的互操作也非常简单高效。需要注意的是,Numpy和Tensor共享内存。由于Numpy历史悠久,支持丰富的操作,所以当遇到Tensor不支持的操作时,可先转成Numpy数组,处理后再转回tensor,其转换开销很小。
import numpy as np
a = np.ones([2, 3],dtype=np.float32)
a
array([[1., 1., 1.],
[1., 1., 1.]], dtype=float32)
b = t.from_numpy(a)
b
tensor([[1., 1., 1.],
[1., 1., 1.]])
b = t.Tensor(a) # 也可以直接将numpy对象传入Tensor
b
tensor([[1., 1., 1.],
[1., 1., 1.]])
a[0, 1]=100
b
tensor([[ 1., 100., 1.],
[ 1., 1., 1.]])
c = b.numpy() # a, b, c三个对象共享内存
c
array([[ 1., 100., 1.],
[ 1., 1., 1.]], dtype=float32)
注意: 当numpy的数据类型和Tensor的类型不一样的时候,数据会被复制,不会共享内存。
a = np.ones([2, 3])
# 注意和上面的a的区别(dtype不是float32)
a.dtype
dtype('float64')
b = t.Tensor(a) # 此处进行拷贝,不共享内存
b.dtype
torch.float32
c = t.from_numpy(a) # 注意c的类型(DoubleTensor)
c
tensor([[1., 1., 1.],
[1., 1., 1.]], dtype=torch.float64)
a[0, 1] = 100
b # b与a不共享内存,所以即使a改变了,b也不变
tensor([[1., 1., 1.],
[1., 1., 1.]])
c # c与a共享内存
tensor([[ 1., 100., 1.],
[ 1., 1., 1.]], dtype=torch.float64)
注意: 不论输入的类型是什么,t.tensor都会进行数据拷贝,不会共享内存
tensor = t.tensor(a)
tensor[0,0]=0
a
array([[ 1., 100., 1.],
[ 1., 1., 1.]])
广播法则(broadcast)是科学运算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技巧,它在快速执行向量化的同时不会占用额外的内存/显存。
Numpy的广播法则定义如下:
- 让所有输入数组都向其中shape最长的数组看齐,shape中不足的部分通过在前面加1补齐
- 两个数组要么在某一个维度的长度一致,要么其中一个为1,否则不能计算
- 当输入数组的某个维度的长度为1时,计算时沿此维度复制扩充成一样的形状
PyTorch当前已经支持了自动广播法则,但是笔者还是建议读者通过以下两个函数的组合手动实现广播法则,这样更直观,更不易出错:
unsqueeze
或者view
,或者tensor[None],:为数据某一维的形状补1,实现法则1expand
或者expand_as
,重复数组,实现法则3;该操作不会复制数组,所以不会占用额外的空间。
注意,repeat实现与expand相类似的功能,但是repeat会把相同数据复制多份,因此会占用额外的空间。
a = t.ones(3, 2)
b = t.zeros(2, 3,1)
# 自动广播法则
# 第一步:a是2维,b是3维,所以先在较小的a前面补1 ,
# 即:a.unsqueeze(0),a的形状变成(1,3,2),b的形状是(2,3,1),
# 第二步: a和b在第一维和第三维形状不一样,其中一个为1 ,
# 可以利用广播法则扩展,两个形状都变成了(2,3,2)
a+b
tensor([[[1., 1.],
[1., 1.],
[1., 1.]],
[[1., 1.],
[1., 1.],
[1., 1.]]])
# 手动广播法则
# 或者 a.view(1,3,2).expand(2,3,2)+b.expand(2,3,2)
a[None].expand(2, 3, 2) + b.expand(2,3,2)
tensor([[[1., 1.],
[1., 1.],
[1., 1.]],
[[1., 1.],
[1., 1.],
[1., 1.]]])
# expand不会占用额外空间,只会在需要的时候才扩充,可极大节省内存
e = a.unsqueeze(0).expand(10000000000000, 3,2)
2.2 内部结构
tensor的数据结构如图1-1所示。tensor分为头信息区(Tensor)和存储区(Storage),信息区主要保存着tensor的形状(size)、步长(stride)、数据类型(type)等信息,而真正的数据则保存成连续数组。由于数据动辄成千上万,因此信息区元素占用内存较少,主要内存占用则取决于tensor中元素的数目,也即存储区的大小。
一般来说一个tensor有着与之相对应的storage, storage是在data之上封装的接口,便于使用,而不同tensor的头信息一般不同,但却可能使用相同的数据。下面看两个例子。
a = t.arange(0, 6)
a.storage()
0
1
2
3
4
5
[torch.storage.TypedStorage(dtype=torch.int64, device=cpu) of size 6]
b = a.view(2, 3)
b.storage()
0
1
2
3
4
5
[torch.storage.TypedStorage(dtype=torch.int64, device=cpu) of size 6]
# 一个对象的id值可以看作它在内存中的地址
# storage的内存地址一样,即是同一个storage
id(b.storage()) == id(a.storage())
True
# a改变,b也随之改变,因为他们共享storage
a[1] = 100
b
tensor([[ 0, 100, 2],
[ 3, 4, 5]])
c = a[2:]
c.storage()
0
100
2
3
4
5
[torch.storage.TypedStorage(dtype=torch.int64, device=cpu) of size 6]
c.data_ptr(), a.data_ptr() # data_ptr返回tensor首元素的内存地址
# 可以看出相差8,这是因为2*4=8--相差两个元素,每个元素占4个字节(float)
(4478820552016, 4478820552000)
c[0] = -100 # c[0]的内存地址对应a[2]的内存地址
a
tensor([ 0, 100, -100, 3, 4, 5])
d = t.LongTensor(c.storage())
d[0] = 6666
b
tensor([[6666, 100, -100],
[ 3, 4, 5]])
# 下面4个tensor共享storage
id(a.storage()) == id(b.storage()) == id(c.storage()) == id(d.storage())
True
a.storage_offset(), c.storage_offset(), d.storage_offset()
(0, 2, 0)
e = b[::2, ::2] # 隔2行/列取一个元素
id(e.storage()) == id(a.storage())
True
b.stride(), e.stride()
((3, 1), (6, 2))
e.is_contiguous()
False
可见绝大多数操作并不修改tensor的数据,而只是修改了tensor的头信息。这种做法更节省内存,同时提升了处理速度。在使用中需要注意。
此外有些操作会导致tensor不连续,这时需调用tensor.contiguous
方法将它们变成连续的数据,该方法会使数据复制一份,不再与原来的数据共享storage。
另外读者可以思考一下,之前说过的高级索引一般不共享stroage,而普通索引共享storage,这是为什么?(提示:普通索引可以通过只修改tensor的offset,stride和size,而不修改storage来实现)。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我的编程经验分享网邮箱:veading@qq.com进行投诉反馈,一经查实,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