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字下乡到人人学英语
从建国到改革开放,从恢复高考到新式教育改革,中国飞速发展,文字需求也在不断增大,在“地球村”的时代下,我们要“习文字之变,顺时代发展。”
?古言道:“仓颉作书,后稷作稼”,在以粮食为重的古代小农社会,竟将文字与谷稼齐平,可见文字的重要性。
文字发明的根本作用在于沟通与交流。一方文明发源的标志便是一种文字的产生。亚洲黄河流域孕育了汉字,而两河流域发源了古巴比伦文字,非洲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字,欧洲大不列颠岛国的英文,这些不同的文字都诞生于不同的区域,形成了不同的文明。这些文明若芸芸众生之网上的结点,成了网,有焦点,就要有联系,故有了沟通与交流,因有了语言的不通,便要学习不同种类的语言,以便于表情达意,交际往来。也正如《乡土中国》一书中作者的观点“文字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在乡土社会中,正是因为这种工具不被需要,而现代化发展又使语言传播过程中,空间与时间,人与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所以才有了“文字下乡”这一行动。而如今学习英语也与其原因相类似,英语是一种便捷有效的工具――帮助我们和全世界的人沟通往来。
而识习文字的一大益处便是得到信息或传播信息,书籍便是文字这一益处的体现,人们从西汉以前使用的竹简,和自东汉蔡伦改良造纸术至今使用的纸张,都是承载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知识财产的载体,习文字,方能从中知晓古时人们用经验所得来的正确或错误的理论经验,能让自己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都说明了从文字中汲取知识这一途径的可贵。? ?
而从传播信息这一方面看,平日社会上传播的口号、横幅、标语或是国家发布的法令条文、新闻等等,都是通过文字实现的。《乡土中国》中,乡土性的社会可以凭借以往存在的经验来维护,因为其少有变化,所以“乡土社会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便能应付得来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而在当今变化如潮的时代下,若是只“保存”而不去学习新的知识,便一定会落后于时代,无法适应或是应对出现的新的问题,如今的“英语全球通”的状态下,人们为了适应全球化的趋势,也需要学好英语,学英语的热潮就此而来。
而之所以要学文字而不仅仅是语言也是有因缘的,相比语言“说”的表达方式,文字“写”的方式会更为真实有形,可看可感,也更好保存,毕竟甲、纸、布等能记载文字的东西的出现比留声机的出现要早二三千年。而这一特点也决定了文字的保存与流传比语言更不易变形,仅如古英文的字母与今二十六个字母不过相差2个,而读法、用法却大相径庭。而文字的信息与文件也更加正式有效,正式的文件协议是有法律效力的,而口头的应允则没有。
建国初有文字下乡,今有学英语之潮,学习英语既是个人选择,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之择,学习英语,可以使我们在英文网站上了解到平日无法接触的另70%的信息,学习英语,可以使我们在写论文或创作时查询并理解更多专利知识,学习英语,可以使我们与各界的人顺畅地沟通交流。
让我们将个人发展融入时代之局,将国家命运与世界相连,“习文字之变,顺时代发展。”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我的编程经验分享网邮箱:veading@qq.com进行投诉反馈,一经查实,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