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识别银行行业分析:预测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930.5亿元

2023-12-18 14:41:20

据不完全统计,多家银行曾申请多模态生物识别技术相关专利。虽然部分专利被驳回或撤回,仍可体现银行在多模态生物识别技术上的探索。

生物识别银行专利提供一种基于人脸和语音双重识别的转账方法。包括:第一用户的客户端获取第二用户的生物特征数据并发送至服务器端,以便服务端根据生物特征数据确定第二用户的身份信息;第一用户的客户端接收和显示服务端返回的第二用户的账户信息;第一用户的客户端接收第一用户输入的识别字段和转账金额,生物识别银行行业识别字段由服务器端发送至第二客户端,并由第二用户告知第一用户;第一用户的客户端接收并响应第一用户输入的确认指令,根据账户信息、转账金额生成转账请求并发送至服务器进行转账处理。

生物特征信息属于个人隐私,国家持续加强监管。《个人信息保护法》提到,生物识别等信息属于敏感个人信息,一旦泄露或者非法使用,容易导致自然人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或者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危害,处理生物识别信息时,应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数据安全法》提到,处理自然人生物识别信息的,应当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并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央行发布的《移动金融基于声纹识别的安全应用技术规范》对声纹识别应用提出较为具体的要求,《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技术规范》则将生物识别信息归入敏感程度最高的C3类别信息。

疫情冲击下,银行金融服务的主阵地已基本转移到了线上。完善全面体验环节中的每项要素成为银行客户中心当下的重点工作。随着近年来金融科技的兴起,物联网和生物识别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打造丰富的感官体验正成为日益成为银行线上服务竞争力的护城河。

目前,生物识别银行已成为银行最重要的身份鉴别和安全控制手段之一。客户通过银行柜面/掌银办理重要业务时,通常基于人脸识别技术比较现场抓拍的客户图像和从公安部门获取的身份证图片,用于核实客户的真实身份。生物识别银行行业在办理相关手续后,客户也可以使用指纹代替密码,用于登录掌银或者办理小额业务(比如小额转账/支付)。

?

8CTZ5QWZWW002MUNN.png (67 KB)


2022年5月,在2022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大会的“5G+智慧金融”论坛上,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信息官、CIC金融科技与数字经济发展专家委员会成员高峰表示,5G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AI、物联网、云计算,包括AR、VR等技术的影响力非常大,会起到优化甚至融合的作用,由此产生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新增长点。

近年来生物识别技术兴起后,包括指纹、人脸和虹膜都成为现代智能手机的安全验证方式,如今生物识别技术将进一步挺进支付服务。银行、零售业者和消费者无不乐见其成,生物识别支付不仅会改善消费体验,生物识别银行行业让支付流程更顺畅,更重要的是,消费者不用再为了方便而牺牲安全性。

随着国家对实名制场景的要求越来越多,同时随着社会对安全要求的提高和认识的增强,我国身份核验目前正从初始的公安需求开始全面向各行各业发展,包括航空、铁路、酒店、金融、校园和医院等。

随着生物识别银行行业应用的延伸拓展,使得生物识别身份认证市场规模将不断增大。数据显示,我国生物识别身份认证行业市场规模从20亿元增长为2020年的37亿元。

据市场调研机构预测,到2025年,中国的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930.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8.5%。从当前识别技术产业的地域布局来看,生物识别产业的上市企业多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其中,生物识别技术和智能电子识别设备的上市企业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苏、浙江、上海为主,广东省分布的企业数量多。

文章来源:https://blog.csdn.net/qyr_qy168/article/details/135060495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